一、学院概况
传媒学院肇始于1992年,拥有32年历史。2003年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普通本科生,2013年组建现代传媒学院,2016年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19年更名为传媒学院。
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单位)会员,南京市电影电视动漫艺术家协会(团体)会员,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理事单位。
传媒学院以本科教育作为专业办学的主体和基础,积极完善与优 化本科生教育,构建多元开放的高等教育与艺术实践多维结合的新型学历体系。学院依托瑞典索德托恩大学共建欧洲科学院院士工作站,积极拓展教师的国际交流与职业发展,推进院士工作站与学院协同发展、互相促进,打造全方位、多领域发展的传媒学院。
二、教学科研
传媒学院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教研成果丰硕。教师团队中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学院设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研室,专业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多名教师具有行业从业经历,符合双师型教师要求。
数字媒体艺术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开设江苏省产教融合一流课程——游戏引擎原理与应用,有江苏省产业教授1名。学院从传媒行业的多家知名公司聘请高级工程师指导、参与教学和课程建设,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显特色的教学团队,成立传媒与教育科技研究所。以校外导师进课堂、行业专家讲座分享等方式将优质企业资源引入课堂,打造了务实高效的新型实践平台。
传媒学院现建有虚拟数字技术演播厅、数字绘画实验室、苹果数字互动设计中心、非线性编辑与数字合成实验室、装置艺术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直播实验室等7个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使用面积达500平方米。
专业教师科研水平突出,近5年来承担科研项目数18项,教研教改项目8项;有《虚拟现实技术的跨媒体出版传播策略研究》、《美国女性“南京大屠杀”叙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共2项国家社科项目,江苏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永远的黄玫瑰:1937辛德贝格在南京的106天》获江苏省委、丹麦大使馆等部门一致好评。出版学术著作3部,在《图书馆论坛》、《美术观察》、《艺术教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7篇,获得专利近10项。专业教师获各类科研、教研奖项30余项,指导学生专业竞赛获奖百余项,其中国家级获奖近20项。
三、专业介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艺术学一级学科下,设计学专业类的文理兼容的应用型新型艺术专业。以数字媒体在网络融合媒体设计艺术、数字影视特效艺术、数字游戏设计艺术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媒介融合、三维数字雕塑构建、影视特效制作、数字交互设计与虚拟现实传播为学科主要特色。注重打磨“媒介”和“艺术”融合共生的实践型学科亮点,形成艺术与技术融合,以互动式教学为主的内涵式跨平台交互发展的学科特色。
四、就业升学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可在广播电视、广告制作、网络公司、影视制作等领域从事艺术设计、制作与管理工作。亦可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深入研究数字媒体艺术的各个领域,为未来的学术或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学生工作
传媒学院秉承“厚基础、重实践”的办学理念,近三年来学生荣获省级及以上各类奖项50余项,其中国家级获奖18项,省部级获奖34项。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国赛特等奖1项、省赛特等奖1项;获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家级三等奖10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获第11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获第十三届、十四届蓝桥杯大赛专项赛国赛三等奖3项;获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三等奖1项;获第十三届江苏艺术设计大赛省赛金奖1项;获第二届香港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省赛三等级1项、优秀奖1项;20数字媒体艺术普本1班获“省级优秀班集体”。
(一)志愿服务
学院组织多个志愿服务团队,由专业教师在寒暑假指导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成长,更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院组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调研小分队”自2021年开展志愿服务至今,制作了“丛葬地”电子地图、“丛葬地”绘本、“丛葬地”AR交互式科普地图册效果图等,完成宣讲活动近百场,宣讲普及人数近2万人。
(二)学生活动
学院积极举办或承办各类文体艺术活动,包括各类专业讲座、运动会、迎新晚会等,满足学生多元文化需求,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学生作品
学院积极发动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并在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江苏二师传媒学院在线)进行宣传,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平面设计类:
影视摄像类:
动画类:
《what is love》